畫 框 常 識
如何選擇拙樸典雅,精緻大方的畫框,把心愛的畫作或購買來的藝術作品,依自己意念藉框更凸顯裡面繽紛美景,並長久保存下來,確實是一項新鮮有趣的挑戰,可是實際上也非難事,只要具備裝裱的基本知識,尤其在挑選時考慮到一些美學觀點,或許可成為配框高手。 藝術作品必須裝框,除有增添框內畫作美感外,主要目的還是在避免意外的汙損或撕毀,同時也可防潮與防塵。
目前畫框大致可分為條框、圓框、三角框及多角框等型式,在顏色的選配上須注意框條色調不能強過畫的顏色,或使其看來像褪色一樣,假如框色比圖畫的中心色明亮的話,就會造成彼此搶眼。此外,掛畫房間的色調也要列入考慮是否能夠彼此協調。 一般來說,框的顏色須與畫中顏色和週邊附帶的窗型襯底色一致,通常是圖畫本身整體的色調一樣或暗些的顏色效果較好。
另外,粉彩畫的裝裱也頗為特殊,傳統上,裱裝者總建議消費者用很寬的襯底配上很窄的框來裱,因為如此可強調作品的輕柔與細緻,但這也要依畫的尺寸大小而定。比較常見的作法是,圖畫愈小,襯底可以寬些,一幅輪廓和顏色顯明的大畫,用窄的襯底看來感覺較好些,甚至可以不用襯底,隨個人喜好決定之。 總之除要能保護畫作外,尚須考慮材質、造型、顏色等整體之搭配。
國 外 篇
西元一四三五年,佛羅倫斯建築家阿爾伯提( Leon Batlista Alberti )在一篇論述繪畫的文獻上寫道:「我不反對替繪畫作品添加木工框飾,譬如雕鑿精美的柱身、柱腳、柱頭或柱帶,甚至可以用高純度的大量黃金打造出來。一幕完美的圖像,確實值得我們拿珍貴的珠寶來加以裝飾。」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曾舉辦一項展覽,來歌頌此一最容易被人遺忘的藝術形態,題為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畫框」展,展出選自該館典藏品中的八十五個框,創作年代分別從十四世紀到十七世紀初。把框當做一種全然獨立的藝術項目,可以說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一大革命新觀念。參展的框,鮮少配上繪畫、鏡子或浮雕,泰半是空框展出。
在歷史上的其他時代,框的風格與技巧相當一致;文藝復興時期的工匠開始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,木、銅、赤土、灰泥、玻璃、銀、金,以及次要寶石創造框框。框的樣式繁多,從一般稱為「盤碟」圓形框,到飾有豐富的帶狀雕刻的四邊形「卡式框」,到盛行於十六、十七世紀威尼斯的「桑索維諾框」。後者綴飾著卷軸形、漩渦形、花卉或鳥的圖紋,係以當時義大利知名雕刻家兼建築家桑索維諾( Jacopo San – sovino )的姓氏來命名 。
彼時的框,往往是設計來襯配其所在的建築物背景;當主人的口味隨著時潮改變,或者框內的作品移置他處時,框便常遭更換或銷毀。因此能夠跟它們原來支撐的內容一起保留下來的,也就微乎其微了。而今猶有機會欣賞到不少那個時代的精彩框作,若實叫人驚喜。 如果還有人懷疑是否值得替框單獨辦一次展覽的話,不妨想一想文藝復興時代的框,有時候甚至比框含在裡頭的藝術品更昂貴( 可參考真跡框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