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幅畫於 1826 年展出.康斯塔伯有意重新拾起被自己擱置許久的畫風.特別是回到根茲巴羅時期的作品風格。康斯塔伯雖然曾經以不屑一顧的口吻說:「這幅畫比我其它的畫.更能令人一飽眼福.但是.我不會為了討好他們而屈就自己。」這裡的「他們」是指那些買畫的大眾.但是現在.他反而想把這些畫賣給他們。因此在這幅作品中.可以看出康斯塔伯試圖迎合大眾的口味.和根茲巴羅作品的聯繫也更顯而易見:小徑和水塘出自根茲巴羅的「科拿森林」;左側的枯樹也使人聯想到根茲巴羅.特別是對樹木生動的處理方式.也出現根玆巴羅的影子。任何農夫也不會把麥子種在溪邊.因為這根本無法收割;任何牧羊人﹝見左側趴在溪邊飲水的人﹞.也不會任由羊群遛躂在通往一大片成熟麥田的大門。雖然.康斯塔伯如此地迎合大眾的口味.但他的畫風實際上並沒有多大改變。 這幅畫原本是一幅寫生草圖.康斯塔伯依照個人的繪畫習慣.對同一題材做了數幅畫稿.以便將它修改到最完善的境界。通常他會選擇一個不同的視角.而找到構圖的最佳平衡。他也常常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刻裡.繪製不同的速寫.將光線的變化記錄下來.以便呈現真實的感染力。從東伯格霍特穿過田野.到達戴德漢姆的這條小路.給康斯塔伯留下許多回憶.他的許多作品就是取材於這些回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