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6年,畢卡索結識了馬諦斯。他從這位野獸派泰斗那裡發現了黑人雕刻,從此迷上了黑人雕刻,並吸收其藝術精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。
這年,畢卡索將調色板上的胭脂洗掉,換上灰褐色的顏料,為文學家斯坦因畫肖像。這幅《斯坦因畫像》,是畢卡索從‘玫瑰紅時期’躍入‘立體主義時期’的跳板,即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,也注意了幾何學的基本形,畫中的手是寫實的,而臉卻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。
斯坦因是來巴黎定居的美國女作家,她以實驗式表現手法,曾給年輕的先鋒派文學家們以巨大影響。她和現代派的藝術家們交往頻繁,使其大名常常在現代美術史著作中出現。
她不但與比自己小七歲的畢卡索相處得很好,而且與馬蒂斯、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創造新型藝術的畫家十分親密,經常在這些畫家最困難得時候慷慨解囊。
她和哥哥利奧不斷收藏他們那些富有爭議得作品,以示在經濟上支持窮畫家們專心致志地從事新藝術的創造。
斯坦因曾為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兒,最後還是在沒有模特兒地情況下,畢卡索獨自潤色此畫。朋友們看了完成作後大吃一驚,都指責所畫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。
畢卡索說:“這有什麼關係呢?最後她總會看起來跟這幅畫一模一樣的。”
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這幅畫,數十年過後,評論界一致認為,這幅畫與女作家的內在氣質是一致的。